第(1/3)頁 既要馬兒跑又不要馬兒不吃草,正好可以闡明明朝中后期官員們的俸祿。 明代官員日常開支到底需要多少錢? 明人李樂《見聞雜記》的記載,李樂在任福建按察司僉事并出巡地方之時,一個月內,衙內諸如魚、肉、蔬菜的開支,共計銀子2兩余。 這或許不包括家眷的生活開支在內。 可見,一個地方官員維持基本的生活開支是每月2兩余銀子,一年大概需要24余兩銀子。 這僅僅是地方官員的生活開支。 若是在京城,號稱桂玉之地,百物皆貴,再加之各種必需的應酬開支,官員的家庭消費,明顯會高出許多。 據王世貞《觚不觚錄》記載,京城官員的消費,即使頗為儉樸,也需要每年將近100兩銀子; 若是不加節儉,更是高達每年600兩—700兩銀子。 又據李延昰《南吳舊話錄》記載,稍為普通的讀書人,八口之家,在京城維持一年的生計,大致需要花費銀子50兩。 很多人以為一入仕途,即可致富發家。 其實并未盡然。 在明代的官員群體中,同樣開始出現了貧富分化的現象。 明代官員的貧富分化,顯然取決于官品的崇卑,亦即在大官與小官之間,生活境遇迥然有別。 由此而來者,則是明代官員家庭生計的兩極分化:一是家計富厚。 據何良俊《四友齋叢說》記載,在松江府的官員群體中,如布政司參政宋愷、御史蘇恩、主事蔣凱、員外郎陶驥、主事吳哲,家中均積至十余萬。 家資高達10余萬兩銀子,顯然已是相當富厚。 即使新中的進士,或因家本素封,或因迎合官場趨奢之風,紛紛過起了奢華的生活。 這些官員大多已經相信,奢華的生活可以通過日后的官場生涯得以維系。 換言之,官員的身份可以換取富厚的生計。 二是家計清貧。 在明代的官員群體中,確乎有不少人的生計,仍然處于一種清貧的狀態。 明代官員家庭生計,并非一概是朱門酒肉臭的景象。 據談遷《北游錄》記載,崇禎朝的內閣大學士薛國觀,稱得上是位至人臣之極。 但他被抄家時,所抄沒之財,不過“六百金”,亦即區區600兩銀子。 此外,薛國觀居住的房舍,客廳只有三間,居室也不過四進而已,而且均是“世產”,即祖上傳下來的房產。 又如,東林黨人魏大中在江南官戶普遍接受富戶詭計的風氣下。 卻從不接受他人投獻、詭寄,自登科乃至掌垣,家中僅有田25畝。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