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三章,國內的狀況-《喋血上海灘》
第(2/3)頁
發射場地面上的灰塵被導彈尾部噴射的耀眼火光沖得飛起。片刻之間就將整個發射場籠罩。第一枚導彈在燃油燃燒推動下緩緩升起,漸漸脫離發射架。距離發射約莫3分鐘后,導彈升高到1000米的巡航高度,不久之后,它穿過海岸向500公里之外的寇農島飛去。
10點09分,在寇枚島北面一百海里外的一艘華泰國巡洋艦上的雷達系統發現了這枚導彈,并且向發射基地進行了匯報。10點17分30秒,導彈落在寇濃島上發生了爆炸,爆炸造成了一個巨大的彈坑。方圓六十米范圍內被夷為平地。爆炸過后,早已在附近海域待命的艦船上起飛了兩架運輸直升機,這是專門收集爆炸數據和著彈點偏離預定爆炸地點測量的科研人員,還有一支小股部隊隨行保護。
一個小時后,相關數據陸續傳回了發射指揮中心,經過歸納總結之后,基地負責人向江強進行了匯報:“總司令。第一枚導彈發射的數據出來了,導彈升空的時間和飛行與我們計算所得時間相差了6秒,這個誤差有點大,在導彈升空和飛行的過程中,導彈飛行的彈道很穩定,基本上沒有受到外部的干擾。導彈的著彈點與預定地點相隔3.6公里,這個主要是儀表的精度問題造成的,我們還需要不斷地修正誤差值,另外導彈爆炸之后,爆炸藥燃燒很充分。破壞力完全到達了預期效果,綜合以上情況來看。因為是第一次試驗,所以這次的試驗結果評價在中等!”
“好!”江強帶頭鼓掌,并說:“這次試驗不錯,畢竟是第一次,而且是全世界范圍內的第一次,我們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已經非常了不起了,我在這里感謝諸位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勞動,感謝你們為我**工科研事業所做出的貢獻!”
所有科研工作者都高興的用力鼓掌,整個指揮中心都成陷入了歡騰的海洋,高興過后,江強又說:“我為你們取得的成績高興,但是這還不夠,我希望你們能夠把導彈發射得更遠、更快,更加精確,就像剛才,著彈點偏移了預定地點3.6公里,這個誤差太大了!
你們都是科學工作者,都知道這種導彈是利用慣性原理進行制導的,這只是其中一種制導方式,還有沒有其他的制導方式,比如說,乘波制導、主動雷達制導和指揮至瞄準線制導等。你們再想想,如果按照訊號的傳播媒體的不同,我們可不可以用雷達控制它的飛行彈道呢?可以不以用紅外線制導、鐳射制導、電視制導呢?
我們現在研制的導彈是對地面固定目標攻擊,可以不可以攻擊地面移動目標?可不可以攻擊天空中飛行的戰機、海面上的航行艦船、海底的潛艇?我們又可不可以把導彈安裝在艦船上、卡車上?能否把導彈縮小之后安裝在戰機上呢?”
江強的話聽在這些科研人員的耳朵里,就像給他們推開了一個世界的門,這個啟發和觸動太大了,基地負責人激動地說:“好,好啊,總司令的話讓我深受啟發,我對將軍的話進行了一下總結,也就是我們研制導彈,可以從這幾個方面發展,導彈的用途可以分為地對地,地對空,反艦,空對地,空對空,空對艦!太好了,如果按照這幾個方向進行研究,我們可以研究出多種用途和射程的導彈”。
接下來這一天,又相繼發射了兩枚導彈,不過后面這兩次發射的效果要比第一次好了很多,在著彈點的控制精度上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誤差值正在逐漸修正當中。在隨后的幾天時間里,二十枚導彈全部發射完畢,成功發射的達到了18枚,只有兩枚沒有飛行到預定地點,在飛行的途中就墜毀了。
經過初步試驗,江強決定大規模生產這種武器,初期生產兩千枚,用于在菲律賓對日作戰,通過實戰來檢驗這種導彈的殺傷力,同時也通過實戰來逐漸提高控制導彈的技術。
導彈的研制成功讓江強很高興,起碼在這一領域,緬甸國已經走在了全世界的前面,而德國現在才剛剛開始研究,在歷史上要到1944年6月份才開始用實戰檢驗。
在這時空,緬甸國經過幾年的發展,經濟大踏步發展,勢頭比美國更猛。雖然比不上美國人底蘊深厚,但緬甸國一直占據了高端科技領域的優勢,電視這種東西在緬甸國已經開始慢慢普及,但是因為緬甸國對于技術出口的限制,其他國家暫時還沒有電視這種東西,甚至連晶體管都沒有,這玩意可是這個時代最先進的科技產品。
經濟情況良好的情況下。地皮這種東西的價格逐漸升高,這也必然的趨勢,但是現在這個升高的速度太令人恐懼,美國人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在后面推波助瀾,開發商在唱漲。媒體在唱漲,政府在瘋狂賣地,他們可曾會知道終有一天,在匯率模型發生變動的時候,人民幣將會一瀉千里?
有意識、并且惡意地在背后推手。就會產生經濟泡沫,泡沫越大后果越嚴重。因為泡沫越大所需貨幣就會越多,對其他貨幣貶值就越大。
現在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升高,一旦美國人縮退出量化寬松政策,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匯率將會大幅度下降!何謂量化寬松政策?簡單的來說就是“印錢”,其中量化指的是擴大一定數量的貨幣發行,寬松就是減少銀行儲備必須注資的壓力。當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有價證券被央行收購時,新發行的錢幣便被成功地投入到私有銀行體系。出現這種情況之后,美國國內的金融財團就會把目光盯緊人民幣,國際資本也都會跑過來咬一口。
江強這個時候主要的就是看紅黨在華夏的行動,沙特阿拉伯,華夏史稱為大食,八世紀為鼎盛時期,牌圖橫跨歐、亞、非三洲。十一世紀開始衰落,十六世紀為奧斯曼帝國所統治。
十九世紀英國侵入,一九二四年內志酋長阿卜杜勒一阿齊茲沙特兼并漢志,次年自稱為國王。經過三十年征戰,阿卜杜勒一阿齊茲沙特終于統一了阿拉伯半島,于一九三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宣告建立沙特阿拉伯王國。
雖然沙特阿拉伯已經宣告建國,但是他們畢竟受了英國人近百年的統治,受到英國人的影響頗深,因此雖然他們的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但是通用語言卻是英語。此時的沙特國王阿卜杜勒一阿齊茲也是個比較有為的君王,他在建國后建立了內閣制度,劃一全國行政:引進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發展交通、娜電、教育、醫療等公共事業。
雖然他本人也非常想擺脫英美等國的控制,但是他也深知以沙特目前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想要對抗西方強國無異于白日做夢,一九三三年,他被迫把面積九十三點二萬平方公里的石油開采權租讓給美國加利福尼亞美孚石油公司,就是個極好的例子。
而華夏人就是在這個時候找上了門,一九四二年五月上旬,一支浩浩蕩蕩的艦隊開進了波斯灣,這是一支包括了兩艘航母、一艘戰列艦、兩艘重巡洋艦、十二艘驅逐艦在內的龐大的艦隊,它們由南海艦隊司令鄭馨親自率領向著沙特的港口達曼駛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