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人活著,到處都是“鄙視鏈”。有錢的鄙視沒錢的,有文化的鄙視沒文化的。東晉時候,有權有錢的,全是有文化的世家子弟,他們格外喜歡到處擠兌、嘲諷、迫害那些講話不會雙關,談哲學談不到兩小時,還總想著要往上爬的實在人。 在這樣一幫以“文化”為資本相互攀比的公子哥兒之間,出身一般,背負著血海深仇,還一個勁兒要往上爬的桓溫,就是個異類,永遠要遭受排擠、嘲笑,做什么都是錯。但桓溫,就敢跟這些公子哥兒正面硬杠,幾乎成為他們的噩夢。 桓溫家不是世家,他爹桓彝(雖然有人考證出桓溫的先祖可能是高平陵政變時殺出城投奔曹爽的大司農桓范)雖然也算是中朝“八達”之一,但是比起那些從三國開始就出省長的家庭,桓溫的家世顯然矮了一截。更慘的是,桓溫很小的時候,宣城太守桓彝就因為蘇峻的反叛而被韓晃殺了。少孤的桓溫為了報仇,完全背棄了父親那種不問世事喝酒吃肉的人生法則,貧窮和仇恨讓他不得不以一種格外實際的思維來考慮問題。他為了擺脫貧困曾經和人賭錢,但是水平不夠賭輸了,被債主逼債逼得狼狽逃竄,后來大搖大擺地登門讓賭博高手袁耽去幫他連本帶利地羸回來。 桓溫小時候有點像洛陽惡少曹操,只是曹操有有錢有勢的老爹給他撐腰,更多的是紈绔,而桓溫的惡劣,是為了討生活的強悍。可惜,這不是群雄并起的前三國時代,桓溫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于是就成了善意或者惡意嘲弄的對象。 當時的貴族子弟都愛談玄,桓溫偶爾也談,但是缺少琢磨的修為,所以水平不高。別人口若懸河的時候他又不會反駁,只能干著急。而他的朋友也毫不避諱地以埋汰他為樂。比如桓溫曾經和劉惔一起聽別人說《禮記》,桓溫認為那人講得特別好,入了玄妙之門。劉惔立刻說,一般一般。意思是,桓溫真沒品。 這種家世不夠的門檻到后來一直若有似無地纏繞著桓溫,好像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笢卦洖閮鹤酉蛲跆怪呐畠呵蠡?,王坦之回家征求他老爹的意見,王坦之的老爹王述本來頗為親昵地把王坦之抱在腿上,聽見他提出這件事情大罵一聲,你腦子壞了吧!桓溫那個當兵的怎么能娶我孫女!太原王氏六代望族,后面三代就是我們說過的王承、王述、王坦之,都是通達有趣的名士,但是在婚姻問題上,立刻就不通達了,世家的聯姻壁壘森嚴——總之,桓溫,別想混進我們的VIP俱樂部來,你不夠格。 擺在桓溫面前的有兩種選擇,第一個是好好讀書天天談玄,努力混入玄學家的圈子,只是那需要花大量的時間,也不見得見效;還有一個就是我行我素,另類到底。 桓溫想也不想,選擇了后者。他和他頗為崇拜的將軍王敦一樣,都有點看不慣江東各位公子哥兒老家都打沒了還在裝模作樣清談的樣子,打心底里覺得嘰嘰歪歪地開沙龍不如當兵,做個好將軍,殺回中原去。這才是做大事的人要立的大志,那些文雅的禮節,學得會就學,學不會也沒什么大不了的。所以后來的桓溫,在文化人嘲笑他的時候,也能頗為不屑地嘲笑回去,一點不自卑。 桓溫生活的時代,世家弟子都以戎裝騎馬殺氣騰騰的樣子為恥,所以有一回冬天,當桓溫全副武裝地去打獵的時候碰見了劉惔一群人,劉惔又想嘲笑一下桓溫,于是問道:“老東西你穿成這樣干什么啊。”桓溫反唇相譏道:“我要是不這樣,你們哪能這樣悠閑地清談。”意思是,要不是我戎裝殺敵,你們早就和王衍一樣搖著麈尾扇被少數民族給抓去了。 要做個好將軍很難:沒功勞是無能,功勞高是惹禍。尤其是那些有野心的將軍,差不多都是皇帝提防的對象。曹操那句話說得好,他說,我擁兵自重并不是為了篡位,而是我一旦沒有兵權,小命就得送在你們手里。這是要做大事者的悲哀。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倒不是死在敵人手里,而是死于自己陣營里面的猜疑和嫉妒?;笢孛翡J地認識到這種人性的弱點,而他的對策簡單又霸道:做大佬,權傾朝野,等把自己打造成江東無敵再向中原進軍,一舉統一中國。 桓溫出身的貧窮讓他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沒有絕對的把握絕不去做。因而他在權傾朝野的路上走得深謀遠慮、踏實穩重。 首先,是出名。三國故事告訴桓溫,要出名首先得找有名氣的人給他吹。這一點桓溫的基礎不錯:他還沒周歲的時候,父親的好友溫嶠看到他,就贊揚說這娃有奇骨,哭哭看?;笢匾豢?,溫嶠又說,這是英雄?;敢秃芨吲d,就讓桓溫的名字隨了溫嶠的姓,桓溫這個名字就是曾經被溫嶠贊揚的最好廣告。后來桓溫又勾搭上了劉惔,劉惔也毫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詞,說他長得“眼如紫石棱,須作猬毛磔”,是孫權、司馬懿一流的人物。總之大英雄一定要長得怪模怪樣特別抽象,比如說,劉邦屁股上有七十二顆麻子,桓溫的臉上就有七星連珠。 天生異象,也是個出名的路子。走神秘主義道路的桓溫終于娶到了晉明帝的女兒南康公主。按說,雖然東晉王族的勢力一落千丈,但公主還是公主,想娶她的大有人在,干嗎選了個沒爹沒家族勢力的桓溫?要不然,是桓山伯和司馬英臺一見鐘情(南康公主能對一個滿臉麻子的抽象男一見鐘情實在是挺難想象的),要不然是晉明帝吸取了他老爹晉元帝因為忽視軍隊建設,結果被王敦打到南京的教訓,決定選一個有軍事天才能夠拱衛王權的女婿。不管什么原因,反正娶公主,對桓溫來說是穩賺不賠的買賣,更何況,這個公主的舅舅是庾亮??傊?,桓溫的這次婚姻,開始把他送上快速發展的軌道,成了他命運的第一個轉折點。 接下來,桓溫以司馬氏女婿和庾家女婿的雙重身份靜觀庾亮和王導的斗爭。無奈王導沒活過庾亮,終于庾氏沖刺成功,后程勝出。更好的事情是,桓溫的老丈人只在位了三年就不明不白死在了建康宮里,傳說是庾皇后情殺。庾皇后的兒子晉成帝司馬衍即位。庾亮以帝舅的身份領江州、荊州、豫州三州刺史,都督六州諸軍事,鎮武昌。庾亮此時風生水起,連帶著庾家雞犬升天。庾亮幾乎掌控了整個東晉的上游軍事重鎮,準備來一次北伐。庾亮可能是同時代的人里給桓溫影響最大的幾個人之一?;笢卦谶@個時候有了一次難得的實習觀摩加擴大個人影響力的機會。 但是庾亮北伐要越過的障礙太多。荊州和揚州之間的江州不受他控制,長江上下游間方鎮對立,他用盡心思都沒能夠奪下江州的控制權來。到庾亮死后,庾翼任安西將軍,接替庾亮鎮守武昌。庾翼是桓溫的好友,他也主張要北伐。庾翼在任內聯絡表面上向東晉稱臣的燕王慕容皝、涼州張駿,指望左右夾擊石趙,但是很快也去世了。 庾亮、庾翼的相繼去世卻給了桓溫機會,他接替庾翼成為安西將軍,都督荊州、梁州等四州軍事。桓溫發現,庾氏的相繼失敗是因為他們太依賴北來的流民將領,而沒有建立起自己的隊伍。郗鑒、蘇峻、陶侃,都各據要地,遇到大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反正就是不聽中央的?,F在,桓溫要做的是高筑墻廣積糧,經營荊州。他有足夠的耐心讓這里成為他發跡的大本營。 庾氏和司馬氏雙重女婿的身份又給桓溫贏得了獨自發展的空間。本來,庾翼是要給自己的小兒子庾愛這個荊州都督的職位的,只是當時已經到了晉穆帝永和年間。晉穆帝是晉康帝的兒子,晉康帝是晉成帝的弟弟。庾翼這個晉康帝的帝舅到了晉穆帝這里,已經是八竿子打不著邊。況且晉康帝另有一套頗為厲害的外戚隊伍:以皇后褚祘子、皇后她爹褚裒和何充為首的打壓庾氏力量的褚氏集團。何充不同意長江上游的重鎮姓庾,兩派一掐,同為庾氏和司馬氏女婿的桓溫就撿到了這個便宜,成為讓何充和庾翼都下得了臺階的繼任者。 永和年間,桓溫在荊州積蓄力量,同時,他也圍觀了東晉前期的幾次政治中心轉移的斗爭:先是王導和庾亮,再是庾氏和褚氏。在這種頻繁的權力交接中,桓溫看到了北伐背后的隱患:他選擇哪一方,都有可能成為未來當權者所不容的政敵。但是他有個優勢,他有軍隊,有自立山頭的資本。他經營荊州,像陶侃一樣做軍閥已然是夠了,可是他的志向不止于此,他想北伐。要想北伐,先要把后方的這些人給鎮住。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