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劉病已沒有發話,只是讓身后的亭卒又敲了三通鼓。 當鼓聲將最后一點雜音壓下去之后,才用振聾發聵的聲音發布了自己的“宣言”。 “縣官即位以來,大漢開疆拓土,百姓安居樂業,海內清平,番邦臣服,是大漢最強盛之時。” “由此觀之,當今縣官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乃千年一遇的圣君和明君……” 劉病已用最直接了當的語言夸贊著當今天子的功績,誠心誠意,沒有任何作假。 但是臺下的聽眾們卻并未因此而有絲毫的放松,他們心中的石頭更是沒有放下。 什么事情都要講一個名正言順,謀逆造反更是如此。 當今天子的功績無人能比,又能獲得黎庶的支持,劉府君縱使謀逆,也不能否認其功績。 “縣官不只對天下有功,對本官更是恩同再造,于公乃是本官君父,于私乃是本官叔父。” “本官自幼喪父,身陷囹圄,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得遇縣官,方能感受到天倫之樂。” 點兵臺下的人此時仍舊沒有表態,但卻都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縣官與劉府君之間的糾葛。 當下,他們在心中更是多了幾分憤憤不平:不是為這劉府君的,而是為那當今天子的。 “數日之前,本官獲知,三輔及長安城有陰險狡詐之人謀劃悖逆造反之事,危害天下。” “刺殺縣官,行巫蠱術,擾亂朝堂,實欲動搖大漢宗廟之根基,摧毀大漢江山之社稷!” 劉病已的聲音非常響亮,在校閱場中來回激蕩,清晰傳到了每一個人的耳中。 不管立場為何,所有人都知道這虛偽的場面話接近尾聲了,正題馬上就要到。 點兵臺下的那些烏合之眾開始激動興奮起來,似乎準備好為“新君”歡呼了。 “本官身為漢室宗親、縣官親侄、西域都護,自當揮師東進,領命平叛,護君勤王!” 一陣議論聲如同潮水般在校閱場中傳開,不管是喜是憂,人們懸著的那顆心終于落了地。 劉府君說的是進京勤王,但是卻將矛頭指向了“霍黨”,而最大的霍黨正是皇后霍成君。 這意味著,劉府君是要以“勤王”之名,行“問鼎”之實。 這謀逆的事情,實在是逃不過了。 在此時的校閱場中,起碼有一多半的人不愿意謀逆,但此刻卻無人敢站出來。 因為他們并不知道身邊那些人的真正想法。 忠于大漢的人明明是多數,但在劉病已的宣言之下,他們將自己看成了少數。 所謂的“裹挾其中”,就是如今的局面。 當然,點兵臺下的那群烏合之眾則徹底激動了起來,甚至已經開始高呼“萬歲”了。 張彭祖留下的親信也都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這又怎么可能不欣喜愉悅呢? 一旦此處起事,中亞都護、安息都護和長安的聯系會被徹底切斷。 天子在三輔已經沒有可用之人了,那偌大的長安城就是一個空城。 如此一來,起事成功幾乎是水到渠成。 一旦事成,他們就會獲得榮華富貴,飛黃騰達。 改革也好,謀逆也罷,都是財富和權力的再分配,自然就有飛蛾撲火。 “本官現在要拔擢一批官員將校,日后勤王事成,都可以受封獲賞……” “望爾等莫要錯過這光宗耀祖的機會,徒讓后人恥笑!” “本官念到名字之人,到臺下來列隊,不得絲毫遲疑!” 劉病已說完這句話之后,不少人就向臺上投去了灼熱的目光,希望能夠聽到自己的名字。 接著,一個個名字從劉病已口中冒了出來,而每一個名字后面都會跟上或大或小的官職。 這些被念到名字的人激動地站出來,一路小跑來到了臺下,與那些烏合之眾站在一起。 這里面有隊率,有侯官,有都護府屬官,有普通的什長和伍長,還有一些尋常的兵卒…… 零零總總,不一而足。 劉病已念了一刻鐘,終于將張彭祖給他的那份名單上的名字念完了,而且還多了十多個。 多出來的十幾個,是劉病已這幾日查出來的,“大概也許可能”都是張彭祖留下的親信。 劉病已將這份已經失去作用的名單收入懷中,往前走了幾步,來到了點兵臺的邊緣。 他用一種冷漠到極點的眼光,居高臨下地看著這些興奮的“張氏門客”和“烏合之眾”。 忽然,他臉上的冷漠盡數散去,變成了一種嘲弄和憐憫。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