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辯論不僅是追求真理的一種方式,也是我們在工作中的一種語言表達藝術。不辯則事不清,不辯則理不明。主觀臆斷、不允許一點不同意見的人,必然不能令人信服,工作也必然會出現偏差。因此,一個有著科學頭腦、良好素質的人,其語言表達必然離不開辯論這種形式。 ●針鋒相對,揭其要害 在辯論中要善于抓住對方的要害之處,針鋒相對地進行反駁。一是反駁其錯誤論點,用事實分析,直接證明對方論點的虛假和荒謬;二是反駁其論據,直截了當地揭穿其論據的虛偽性,論點的不正確也就隨之暴露出來了;三是反駁論證,通過揭露對方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邏輯關系錯誤,最終推翻其論點。 秦孝公想起用商鞅變法,便專門召開了一次會議,討論變法大計。會上孝公對群臣說:“繼承君位,不能忘了鞏固政權,這是國君應當遵守的原則;實施法治務必闡明國君的長處,這是臣下應有的品行。我現在想通過變法來治理國家,變更禮制來教育百姓。但是恐怕天下人非議。所以要大家發表意見一起來想辦法。” 商鞅率先亮出了自己的觀點,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主張。他說:“法是為愛護人民而制定的,就是為了辦事而形成的。所以高明的人只要以使國家富強,就不死守舊法;只要能對人民有利,就不一定遵循舊禮。” 商鞅的主張得到了秦孝公的贊成,卻遭到了甘龍和杜摯等人的反對。甘龍說:“不對。我聽說,高明的人不改變民眾的習俗來進行教化,有智之士不變更舊法而治理國家。這樣,不費力就會成功,官民相安無事?,F在如果不按秦國的舊制辦事,改變禮制來教化人民,恐怕天下都會非議君上,愿王明察!” 商鞅立即駁斥甘龍說:“甘龍所說,不過是世俗之言。一般人總是安于舊習慣,迂腐的學者也往往沉溺于所學的學問之中。所以,這兩種人做官都固守舊法,是不能和他們討論舊法之外的事的。夏、商、周三代禮制不同,但都稱王于天下;齊桓公、晉文公等五個霸主各自的法令也都不同,卻都稱霸于諸侯。所以高明的人制法,而愚蠢的人只能受制于法;賢能的人變更禮制,而無能之輩只會被禮制約束。拘泥于舊禮的人,不足與之談論國事;客觀存在制于舊法的人,不足與之討論變革。王不必再疑慮了?!? 這時,杜摯站起來給甘龍幫腔,說:“我聽說,沒有萬倍的利益,就不變法;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新器具。還聽說有這樣的話:‘效法古代沒有錯,遵循禮制不會出偏差’。請王好好考慮!” 商鞅立即予以反駁:“前代教化人民的方法都不同,哪有什么古法可仿效?歷代帝王的禮制都不相重復,又有什么禮可遵循?遠古的伏羲、神農時代教育而不懲罰,后來的黃帝、堯、舜就實行懲罰了,但不濫施懲罰,及至周朝的文王、武王,都是各自根據當時的形勢而立法,根據事情的具體情況來制禮。顯然,禮和法是因時勢的需要而制定的,制度和法令要與形勢相容,各種兵器、鎧甲、器械裝備都要便于使用。所以我說:治理國家不是只有一種方法,只要有利于國家就不必效法古代。商湯王、周武王都不遵循古法,一樣地興盛起來了;夏桀王、殷紂王雖然沒有變更舊禮制,卻也滅亡了。由此可見,不效法古代的人未必有可非議之處,遵守舊禮的人不足以多加肯定。國君不要再疑慮了!” 商鞅的一陣雄辯,使甘龍和杜摯的守舊論調顯得那么蒼白無力,秦孝公的疑慮打消了,他說:“好,即使天下的人都來議論我,我也不再猶豫了!”至此,才有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圍繞著“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觀點來進行辯駁的,群臣以“祖宗之法不可變”“祖宗之禮不可違”與之針鋒相對。這場舌戰,商鞅之所以獲勝,關鍵在于他用“古代賢王法”“禮皆可變”的大量事實駁倒了眾人,從而贏得了秦孝公的信任,真正是事實勝于雄辯。 ●反嘲斥謬,以柔克剛 這一辯論方法就是抓住對方嘲諷的話頭,反過來用嘲諷的方法予以反擊,使對方處于被嘲弄的尷尬境地。 在一次外貿談判中,中方代表拒絕了一位紅頭發的西方外商的無理要求。這家伙惱羞成怒,竟然出口傷人:“代表先生,我看你皮膚發黃,大概是營養不良造成你思維紊亂吧?”中方代表立即反擊道:“經理先生,我既不會因為你皮膚是白色的,就說你嚴重失血,造成你思維紊亂,也不會因為你頭發是紅色的,就說你吸干了他人的血,造成你頭腦發昏。”中方代表用反嘲斥謬法回擊了外商的嘲諷,駁斥了對方的強辯,維護了中國人的尊嚴。 ●取喻明理,寓理于喻 在辯論中,把道理寓于比喻中,運用比喻手法說明道理,既可言簡意賅地闡述道理,又能理趣渾然、風采奪目。 春秋時代的墨子不但是大學問家,也是一位辯才,說話很富哲理。一日,他的學生子禽問他:“老師,是多說話好,還是少說話好?” 墨子沉思了一下說:“你看,池塘里的青蛙,不分晝夜地呱呱叫,聲音又高又亮,可從來沒有人注意它們。而雞棚里的公雞,平時輕易不叫,只在每天天亮時才叫幾聲。人們聽到它的叫聲,就知道天亮了,于是起床做事。這說明人們很注意公雞的鳴叫聲?!弊忧輹獾攸c了點頭。 ●誘導反問,不攻自破 這種策略就是為肯定自己的觀點,誘導性地提問,讓對方緊緊圍繞自己的論題思考,再以反問的形式肯定自己的觀點,迫使對方不得不接受。 一次,俄國文藝批評家赫爾岑應邀去參加一個宴會。宴會上不斷演奏一些震耳欲聾的所謂流行音樂。赫爾岑實在忍受不住,最后不得不捂住了耳朵。主人看后驚訝地說:“這可是最流行的音樂呀!”赫爾岑反問道:“流行的就一定是高尚的嗎?”主人也不甘示弱,反駁道:“不高尚的東西怎么會流行呢?”赫爾岑笑了,說道:“那么,流行感冒也是高尚的嗎?”主人無話以對。 在具體進行辯論的時候,不同的對象涉及的范圍和采用的方法,往往是各種辯論特點兼而有之,應視實際情況隨機應變、臨場發揮,才能戰勝論敵,獲取辯論的勝利。 ●由彼及此,步步緊逼 由彼及此法是指由遠而近、步步緊逼,直到對方投降認輸為止。 某市長收到舉報材料,得知某百貨商場經理有違法亂紀行為,為挽救這位經理,使其懸崖勒馬、改邪歸正,便去找他談話。談話中,這位經理多方辯解,和市長爭論起來。于是,市長改變方法,冷靜地問道:“假若你家里喂了一條狗,只會偷吃睡懶覺,從不顧家守屋,有時還打爛碗盆,你怎么辦?”經理回答:“把它趕出家門?!笔虚L說:“假如你商場有個售貨員工作懶惰,態度惡劣,胡亂提價,有時還將商品偷回家去,你怎么辦?”經理說:“開除他!”市長說:“假如他的經理知情不報,且與之暗中勾結,倒賣香煙,中飽私囊,你說該怎么辦?”經理:“這……” 由彼及此法,往往是欲此先彼、欲實先虛、欲近先遠,步步緊逼,最終使對方無路可逃,只好束手就擒。 ●婉曲作答,避其鋒芒 婉曲作答法是對對方所提問題不作直接回答的一種辯論方法。 有人問美國天文學家瓊斯:“地球有多大年齡,你能說清楚嗎?”瓊斯回答:“這也不難。請你想象一下,有一座巍峨的高山,比如說高加索的厄爾布魯士山吧。再設想有幾只小麻雀,它無憂無慮地跳來跳去,啄著這座山。那么這幾只麻雀把山啄完大約需要多少時間,地球就存在了多少時間?!杯偹惯@種委婉曲折的回答,不僅把一個容易引起爭議的難題化解了,而且使人意識到地球存在的歲月異常悠久。 婉曲作答法,往往要避開鋒芒、擺脫困境,使對方由主動變為被動,比直接作答更形象、生動、有力,往往使對方無可辯駁。 ●轉移論題,避而不答 齊王因為沒聽從孟子的勸告,結果使燕國人反叛了齊國。齊王感到慚愧,但有個叫陳賈的大夫卻在孟子面前為齊王開脫。 陳賈說:“周公是什么樣的人?” 孟子說:“古代圣人?!? 陳賈問:“他派他的弟弟管叔去監督殷國,結果管叔卻帶領殷人反叛,確有其事吧!” 孟子答:“的確有?!? 陳賈又問:“周公是不是知道他要反叛才派他去的?” 孟子說:“周公不知道?!豹? 陳賈立即說:“這樣說來,圣人有時也有過錯吧?” 孟子回答說:“古代的君子,有錯就改;現在的君子將錯就錯。古代的君子有了錯,就像日食月缺,人人都看得見。當他改正時,人人都能敬仰他?,F在的君子,豈止是將錯就錯,還要找借口為自己辯護?!? 陳賈無話可說。 孟子和陳賈這場論辯采取了轉移論題法。陳賈煞有介事地以圣人為齊王開脫。孟子不在無需討論的問題上糾纏,把論題轉移到如何對待錯誤上,用類比法得到結論?!笆ト擞绣e就改”,這里還包含著一個假言判斷:“既然圣人有錯就改,而齊王將錯就錯,所以齊王并非圣人?!边@就從側面將前面避而不答的問題重新點明,既使陳賈無言以對,又使齊王受到教育。 ●誘導明理,有的放矢 誘導明理法是針對對方的錯誤觀點,步步引誘造成對方言論前后矛盾而使其明理的一種辯論方法。 一個年輕村民,帶妻子去做人工流產。妻子不愿意,別人勸說也不聽,他直接去找醫生。 村民:“請給我妻子做人工流產。她雖然是頭胎,但是個女胎,所以我要她來做流產?!? 醫生:“你為什么不要女胎?” 村民:“一對夫婦只能生一個孩子,女孩子長大了總歸是別人的?!? 醫生:“我有個8歲的男孩子,等他滿了12歲,我就送他到五臺山當和尚?!? 村民:“這么好的兒子,為什么去出家?” 醫生:“因為他不能傳宗接代呀!” 村民:“這孩子有生理缺陷嗎?” 醫生:“那倒沒有。” 村民:“那他怎么不能傳宗接代?” 醫生:“因為他長大了找不到對象?!? 村民:“這么乖的男孩子,怎么會找不到對象?” 醫生:“到那時,社會上只有男人沒有女人了!” 村民:“哪會有這種事?” 醫生:“女孩子長大了要出嫁,所以都被當爸爸的強迫‘人流’了?!? 村民:“??!我們……” 誘導明理法先不說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而是有意誘導對方步步前進,最后使其感到“此路不通”。此法寓教育于辯論之中,讓對方易于接受。 ●以牙還牙,理直氣壯 以牙還牙法,就是在辯論中,不去正面否定對方論點的荒謬,而是用相同事例還給對方一個荒謬的論點,用以駁倒對方的一種方法。 某個大旱之年,一位能說會道的老農到縣衙呈報災情,請求減征賦稅。縣令問道:“今年麥子收了幾成?”老農答道:“三成?!薄坝衅叱傻哪昃?,竟敢謊報災情,真是膽大包天!”老農想了一下說:“我活了150歲,還未見過這么嚴重的災情?。 笨h令驚問道:“你有150歲嗎?”老農不慌不忙地說:“我70歲,大兒43歲,小兒37歲,合起來不是150歲嗎?”縣令大聲吼道:“哪有你這樣算年齡的!”老農反問道:“哪有你那樣算年成的!”縣令無言了。 以牙還牙法在辯論中足顯力度,常常會置強詞奪理者于“死地”。它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對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歸謬制人,出其不意 歸謬制人法,就是先假定對方的命題為真,然后以此為前提進行推論,將它推向極端,推出明顯的荒謬結論使其難堪的一種方法。 古時候有個富翁死了,其妻同管家商量,要用活奴給他陪葬。富翁之弟是個有識之士,反對這樣做。他嫂子堅持道:“你哥哥死了,在地府無人侍奉,我們決定用活奴陪葬,誰阻攔都不行。”其弟便改口道:“還是嫂子和管家慮事周全、用心良苦,可見嫂子同兄長夫妻情深,管家對主人忠心不二。既然要用活人陪葬,不過,讓別人去服侍兄長,我們不放心,倒不如嫂子和管家去陪葬,兄長定會非常滿意的。”其嫂和管家哪愿去死,只好作罷。 歸謬制人法的運用,要注意相同性質的謬論的可比性,若將兩件不相干的事扯在一起,便收不到以謬制人的效果。 ●設喻巧辯,貼切巧妙 設喻巧辯法,是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來巧妙施辯的一種方法。 有位小姐愛好文學創作,寫了一本很厚的小說寄給一位名編輯,可是書稿很快就被退回來了。小姐異常氣憤,給這位編輯打電話質問:“編輯先生,你怎么沒把我的書稿看完就把它槍斃了?為了考察你是否真的看過,在寄出前我把105頁和106頁粘在一起,當我查看退稿時,這兩頁仍然原封未動,你作何解釋?”編輯回答道:“小姐,比方我吃一瓶水果罐頭,嘗了一口發現是壞的,難道我非得把它全部吃完才下結論嗎?” 辯論中,遇到棘手的質問或難于正面回答的提問,就可用比喻巧辯法。使用此法需注意比喻的貼切性、易懂性、巧妙性,以及表意的明確性,才能使對方無話可說。 ●機智折服,不卑不亢 機智折服法,就是面對難于爭辯的問題隨機應變,運用智慧,化被動為主動,向對方發難使其折服的一種方法。 晉朝有個叫許允的書生,在洞房花燭夜,見新娘相貌平平,大為不悅。新娘問他何故?許允沒好聲氣地說:“你知道好妻子是什么樣的嗎?”新娘不卑不亢地說:“孝順老人,尊敬夫君,說話和氣,做事利索,而且模樣也不錯。前幾項我都能做到,只是模樣是老天生成的,我就無法了?!痹S允聽后仍然不高興。新娘轉問道:“相公,你是讀書人。我問你,一個人應具有的好品德你有多少呢?”許允答:“我都具備。”新娘道:“好品德的第一條,就是看人要重德,你卻只是以貌取人。既然第一條就不符要求,怎么能說都具備呢?”許允被新娘的口才折服了,終于改變了對妻子的態度。 機智折服法,在辯論中運用時,要靠知識和頭腦,才能機智地由回答變成提問,折服對手。 ●避實擊虛,立竿見影 避實擊虛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辯論技法。當你已經掌握了論敵的部分情況,想通過攻擊對方弱點再進一步擴大戰果時,運用此法可使對方一觸即潰。這種方法常用于對抗性較強的法庭辯論或審訊犯罪嫌疑人。刑警初審犯罪嫌疑人,是一場心理戰,特別是在尚未完全掌握證據的情況下進行突審,既是一種斗爭,也是一種辯論。如果急于求成,直來直去,往往很難見效;而采用避實擊虛之法,卻容易敲開犯罪嫌疑人嘴巴,促使其交代事實真相。 某市刑警隊長奉命偵破一起惡性殺人案,經過周密的調查,認定此案是兩人所為,接著在某郊縣抓獲了一名有重大嫌疑的人犯。另一人是誰?他不肯交代。審問開始了。 警察:“你知道我們是干什么的嗎?” 犯罪嫌疑人:“是警察!” 警察:“知道我們是從哪里來的嗎?” 犯罪嫌疑人:“那我怎么知道?” 警察:“我告訴你吧,我們是從××市兩路口來的,兩路口你去過了吧?” 犯罪嫌疑人:“我沒去過?!? 警察:“那就不對了,我們查了那里一家旅館,你前幾天在那里住過?!? 犯罪嫌疑人:“住過又怎樣?” 警察:“住過倒不怎樣。只是那里前天發生了一起命案,你不會不知道吧?” 犯罪嫌疑人:“我不知道,也與我無關?!? 警察:“與你的關系可大啦!” 犯罪嫌疑人:“什么關系?” 警察:“我們從現場找到了血衣,你家里人看過,認出是你穿走的。你想不想看一看?” 犯罪嫌疑人:“不不,不看了。” 警察:“看來你是個爽快人。既然這樣,你大概該說出什么了吧?” 犯罪嫌疑人:“那個司機被殺我是在場,你們總不能就說是我殺的!”警察:“那汽車上有你的指紋,你推得了嗎?” 犯罪嫌疑人:“反正不是我親手殺的?!? 警察:“我們知道不是你一個人干的,不說出同伙只好由你一人頂罪了?!? 犯罪嫌疑人:“我說……是他下的手,我只是幫忙?!? 警察:“那人是誰?” 犯罪嫌疑人:“是我表哥。” 刑警隊長就是這樣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旁敲側擊、話中有話,使犯罪嫌疑人的防線徹底崩潰了,不得不如實交代了這起命案的經過。 ●反詰進攻,出其不意 反詰進攻,是辯論的基本語言技巧之一,它是修辭學上的反問在辯論中的運用。所謂反詰,就是從反面提出問題,用否定的疑問句來表示肯定的語氣,或者是用肯定的疑問句來表示肯定的語氣。反詰進攻,往往能比正面提問更有力量,更能表達愛憎之情,更具有強烈的批判和諷刺作用。很多時候,還可以用反詰轉守為攻,造成心理上的優勢和咄咄逼人的氣勢,置對方于被動的地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