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三百零九章 農經的影響力-《開發大西北從種子開始》


    第(1/3)頁

    《華夏星火》從今年改版成《農經》以后,無論是印刷裝飾、版面設計,還是文章內容都有了大幅進步。

    這也讓這本高端農業雜志,得到了體制內眾多大佬以及社會上眾多農業資本的喜愛。

    這里也是了解國內外農業政策變化、農企發展最好的途徑。

    所以,當每月才出版一次的《農經》郵寄到各大政府部門后,迅速就有人準備翻閱。

    而這些人,無疑第一時間都被封面吸引住了目光。

    【能源作物時代已經到來?——

    孤注一擲,嘉禾集團的生物能源戰略能否讓其趕超四大糧商!】

    這樣一個半疑問句,配合著封面上嘉禾的戈壁綠洲總部大廈,以及森林、種子、柴油組成的照片,頓時就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有意思,還真有意思。”

    有人發出了感慨,“我記得就是前幾期,農經有個編輯才發了篇:能源作物時代尚未到來。”

    “這就要打臉了?”

    不過看到主角是嘉禾,又紛紛閉口不言。

    嘉禾在生物能源林產業上壓了重注,農業口早就已經人盡皆知。

    雖然褒貶不一,爭議很大,甚至有專家學者直接公開質疑,發表學術論文、大學公開演講、行業報告等等途徑否認或者質疑嘉禾的能源林戰略是勞民傷財、破壞土地和水資源……

    但這些都阻擋不了嘉禾的決心,也鮮有地方能拒絕幾百億的真實投資。

    那是真的在撒錢。

    伴隨著思考,這些人陸續翻開了書扉頁。

    “如果說嘉吉是全球最大的私人控股公司,那嘉禾就是國內最大的私人控股農業公司。

    經過數年高速擴張之后,當競爭者在全世界跑馬圈地時,嘉禾卻孤注一擲的押寶能源林。

    這一戰略調整,引起了眾多非議,為此我們特意向嘉禾集團的董事長郭陽邀稿,并進行了對話。”

    而在下一頁,便出現了郭陽的身影,微黑的皮膚,嘴角帶著笑意。

    “其實我們在終端產品上一直做的不錯,牛奶、食品,以及最近又爆火了的棘小白。”

    在下方,還出現了‘棘小白’和‘悅活’的身影。

    如果再拉上寧高寧就完美了。

    小編有點慫啊!

    隨后又介紹了一些嘉禾的發展,以及和農經的對話。

    如何看待國糧的海外并購,如何面對國際競爭,如何走向世界等等。

    很多人大致瀏覽了一下,就迫不及待的找起了有關能源林的篇章。

    他們很想看看嘉禾掌門人是如何回應能源林爭議的,也想看看何為能源作物崛起。

    然后就看到了一個更有意思的標題。

    【西北西南能源農業崛起

    ——

    暨紅旗河構想:從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往西北河套地區、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調水的簡要可行性討論】

    看書的人反應不一,但都被抓住了眼球。

    西北西南?

    這是嘉禾目前布局的重點。

    但紅旗河是從哪跑出來的調水工程?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那是從長江往黃河調水,何況也遠遠到不了塔里木盆地。

    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

    不少人都被吊足了胃口,開始閱讀了起來。

    “近幾年,北方文冠果種子價格經歷了過山車般的價格,很多在高點入市的企業和農民被套。

    無獨有偶,西南各省、自治區及石油石化公司紛紛搶灘登陸麻風樹能源林后,也形成了不少能源林問題。

    也因此,在行業和學界都出現了一種共同的聲音:我國還沒有一種定型的、具有完整產業鏈條的能源作物品種。

    在此階段,農民不宜參與。

    然而,在這里,我代表嘉禾集團要向諸位宣告一個消息:能源作物時代已經到來。

    基于此判斷,嘉禾在3~5年內將在隴、陜、云、貴、川、桂等地投入數百億元建設能源林。

    截至今年,已完成400余萬畝能源林種植,有成千上萬農戶、合作社、企業加入了這一宏大的計劃……”

    看到這里時,就有人忍不住感慨什么是嘉禾效率。

    這才多長時間,就已經完成了400萬畝能源林種植,比前幾年南北兩地加起來都多。

    這就是撒錢的魅力啊!

    即使爛尾了,但企業投入的錢是真實落在了地方的。

    當再一次看到嘉禾是基于能源樹品種的進步,才判斷能源作物時代到來時,這些人也都習慣了。

    種子就是嘉禾最強的矛。

    但這次能不能刺破生物能源的障礙,沒人能預料,除了嘉禾,也沒多少人敢去冒險。

    “發展能源林的困境是水,目前已有節水滴灌、水權調節分配、輪作休耕等等節水措施。

    但潛力最大的無疑是休耕。”

    第二個小標題出現了:全球農業資源供給潛力與挑戰。

    “從土地資源看,全球尚有較多的可耕地,總量超過14億公頃。適合種植稻谷、小麥、玉米、大豆的面積均超過10億公頃,增產潛力達8—10%。

    從單產潛力看,育種技術、栽培技術等科技進步是產量提高的主要推動因素。

    1960年以來的接近50年,三大谷物增產的80%以上來自單產提高。因此,未來全球糧食供給增加將主要依賴科技進步帶來的單產提高。”

    “近年來,由于石油價格高企,推動生物能源快速發展,大幅度增加了對玉米、食、油菜籽及大豆等原料的需求,改變了長期以來全球糧食過剩、糧價低迷的局面。

    若不計燃料乙醇所消耗的糧食,全球糧食供需形勢本不致如此緊張。

    另一方面,農業開發均是先易后難,越后開發成本越高。

    同時,種植成本是糧價的底線水平,石油等能源價格的上漲將推動糧價抬升。

    最后,全球經濟驅動力轉移到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全球資源消耗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通道,也表現出對農產品巨大的需求,僅金磚五國人口就達到30億。

    今后如何滿足這30多億人口的消費需求增量,成為全球糧食安全的新挑戰。

    基于以上幾點,我判斷全球糧食低價時代將一去不復返。

    再加一點,糧食‘金融化’趨勢日益增強,自然災害以及意外因素導致的減產都會導致投機炒作。

    比如,大洋對岸正在遭遇的紅火蟻和鐵蒺藜……

    但競爭對手們先別忙著高興,嘉禾糧油在國內開啟的糧油‘價格戰’并不會就此結束,反而還將持續。

    一是出于競爭,二是希望加快國內種植結構的調整。

    外界可以指責嘉禾既想抓種子,又想要糧油。

    但育種技術的進步確實帶來了局限于國內的農業革命,這兩年也是國內農業種植結構轉型的陣痛期。

    玉米過剩,大豆即將自給。

    在幾年之后,也許可以展望一個未來:國內糧食產量全面過剩。

    那出口就是必然的。

    或者,讓土地休養生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對這個國家來說,沒人敢輕言糧食過剩。

    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有限的耕地資源,讓過去幾十年,全世界都在擔心華夏能不能養活這么多的人口。

    但如今,一年一年的增產數據又確實擺在那里。

    而且,增幅越來越夸張。

    現在有人徹底撕開了這張面紗,每個人心里都有一桿秤衡量,糧食過剩不遠了。

    從糧食過剩,又很快演變成了下一個話題:農業需要休養生息。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