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嫉妒-《開發大西北從種子開始》
第(2/3)頁
但僅僅這樣依然不夠,國內也需要有農化行業的巨頭。
其中辦法之一,就是讓有份量的企業合并,林松提到了化工和中化,也提到了嘉禾。
“農藥的技術研發投入非常大,風險也高,沒有強大先進的技術和雄厚的資本做后盾,要想在世界上站住腳非常困難。小公司維持不下去,大公司只有兼并擴展才有出路。”
“我知道有人又要提全王生物,提嘉禾,生物農藥的確是很偉大的嘗試,全王生物也確實是其中的佼佼者,速殺、青刈、新葉也改變了很多農民的施藥方式。
但它依然是小眾產品,一年的銷售額也不夠二三十億,這只能說是九牛一毛。
另外,根據國際機構的統計,研制一種農藥新的活性成份,從開始研發到實現產業化,平均需要9.1年,研發費用達到2.1億美元。
研發型企業的最大優勢在于企業能憑借產品專利保護在保護期內獲得獨家生產權力,從而獲得巨額壟斷利潤,而在專利保護到期后,這些企業在產品上的技術水平仍要高于紡織型企業,其產品毛利率也將長期高于業內平均水平。
目前,除孟山都外,其余五大巨頭新型農藥研發費用在銷售額中的占比都約為7%。
但即使這樣,高投入、高風險也使得六大巨頭越來越難以承受。
在全球創新型農藥原有產品不斷失去專利保護的同時,新藥推出速度卻明顯減緩。
最終導致六大巨頭走向了合并。
其實,這并不是第一次發生,在90年代末的農藥行業低谷期,通過一系列的資產重組,十家世界大型農藥公司最終只剩下六家。
如今只不過是從六變成了四。
全王生物不過是走了大運,從植物中發現了新的活性成份,但這種事是能持久的嗎?
植物學這門學科已經發展了上百年,生物成分的研究國外也積累了數十年,要想找到新的成份難如登天!
并且,由于作物存在抗藥性,任何農藥都有其使用周期,農藥需求無法單獨依靠專利產品得到滿足,所以才有了仿制藥四小龍。
一旦全王生物的新型生物農藥研發不能跟上,其也將被掩埋在歷史塵埃當中!
杜邦、先正達、巴斯夫等等都深耕國內市場20余年,在價格不占優勢的情況下,憑借環保高質量的產品、受專利保護的農藥品種,占據了國內中高端農藥市場。
在過去的20年,巴斯夫在華夏的累計投機超過20億歐元,未來3~4年,巴斯夫在亞太地區還將投入20億歐元!
巴斯夫只是一個例子。
還有人盡皆知的陶氏杜邦合并,孟山都收購先正達,他們都盯上了國內的農化市場。
所以,我們需要自己的農化巨頭來守護糧食安全,生物農藥承擔不了這個重任,農化企業中也只有化工和中化能這個實力!”
林松的發言于普通人而言遙不可及,但在農化圈子里引起了廣泛關注,也制造了一些恐慌,引發了對此糧食安全的擔憂。
郭陽也看到了林松的發言,嘉禾在其中并不讓人感到意外。
但很明顯其想傳達的意思是中化和化工的合并,他思考片刻后就把電話打給了劉德樹。“劉總,這次中化好像成了獵物?”
“是獵物,還是獵人,不是化工集團說了算的。”
在一間明亮的辦公室里,劉德樹也在看著林松的發言,心底里有些不屑。
“化工集團這兩年的業績不行,只能采用一些上不得臺面的手段。”
郭陽笑了笑,“中化反而在蒸蒸日上,看來即使要合并,也是中化占主導。”
劉德樹說:“但我最多還有兩三年就退休了。”
兩個央企的合并,即使都屬于體制內,但也不是那么容易,一兩年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劉德樹面臨退休,那其他的候選人中最有機會的是誰呢?
自然是化工的任建新。
對任建新,郭陽是天然的不喜歡,不只是他主導收購先正達,也因為潛在的矛盾。
嘉禾和中化也有業務沖突,但劉德樹的占有欲并不強,更喜歡合則兩利。
而任建新更像是一個資本家。
郭陽聽明白了劉德樹的意思,“如果他上位,嘉禾和中化的合作未來會走向何種地步,難以預料。”
“但還有時間,這期間足夠做出很多成績。”
“有人選嗎?”
劉德樹說:“有。”
“這兩年嘉禾會和中化保持合作。”
“有心了。”
在這個位置呆了那么多年,中化留下了他很多痕跡,自然也有他想推上去的人。
只是這并不容易。
有一份好看的業績自然是助力,而嘉禾的生物柴油,以及海外農藥市場的開拓,都是極有增長潛力的市場。
才傳出合并消息,郭陽就打來電話,這讓劉德樹有一點合作的感覺了。
在林松之后,也接連有人渲染四大巨頭的強大,仿佛全球農化市場都被四巨頭壟斷了一樣。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