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反正皇帝又不是昏主,不會不懂他。 張貴此時也只是一笑,他現在不得不承認,讓陳子壯這樣的人站出來,的確比自己親自站出來更合適。 源自于臺諫制度的大明言官制度,本來的作用是轄制內閣和六部的。 但也因此,言官往往會成為內閣和六部推行改革的阻力,也會成為壞朝廷大政的根源。 所以歷史上張居正變法第一件事就是利用考成法控制六科。 張貴也知道言官會是變法改革最大阻礙,甚至哪怕是在關外增設一遼南鎮,都會受到言官的掣肘。 有時候,張貴真希望天啟可以直接廢了言官制度。 因為到如今的大明,已經有了成熟的印刷技術,且出現了大量流行于市井的話本,所以,完全可以通過辦報的方式,讓皇帝看見民間輿論,而不是只讓一小部分文官來代替整個天下的言論。 但張貴知道這目前還不可能,天啟作為帝王,還是希望閣臣尚書能被言官制衡的。 而且,估計這個時代的大部分人只怕也無法接受,一個王朝沒有臺諫官。 所以,張貴只與陳子壯聊過,希望把建言風聞奏事的權力給更多的人,尤其是非文官政體的人,因為不能讓皇帝只聽來自士大夫階層的人嗶嗶呀。 “陛下三思,此制萬萬不能改!” “言官須用讀書人啊,而且必須是兩榜進士出身的讀書人,否則恐會令言官皆把持風聞奏事之權而牟利呀!” 吳玉繼續諫阻道。 “難道現在只用兩榜進士的文臣,言官就沒有借此事牟利的?” “比如這次建奴的反間計,若不是禮科給諫周邦瑞等貪賄,武長春能利用得了他?” 陳子壯說著就向天啟稟道:“陛下,據臣所知,朝中大臣之所以多對孫傳庭、周遇吉二人不滿,雖與二人由國舅爺舉薦有關,但本質上其實是因為,孫傳庭在任遼南巡撫期間,墾荒出金州、復州、蓋州三州良田無數,而朝中不少言官則有意在于這三州詭寄與飛灑田畝,且以彈劾相威脅,因為陛下下旨這三州之地三年不征稅賦,若在這三州招佃收租,不可謂不是厚利!但孫傳庭明確拒絕權貴官僚們所請,只分地與平民。” “陛下令孫傳庭于遼南奉旨募帶餉民壯十萬,不少言官讓其送空餉名額給他們,且亦以彈劾相威脅,但孫傳庭仍舊拒絕!” “這才導致朝中大臣多對其不滿,尤其是有風聞奏事之權的言官,孫傳庭不肯使實邊之事為貪官污吏所壞,才招致滿朝非議!” “而這也由此可見,只是文臣充任的言官,也并不清廉。還不如引入非文臣出身的忠直廉明者,或許還能互相監督?!? “陛下,臣也認為陳翰林所言甚妥。”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