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范景文一時都不想干這東宮屬官了。 因為張貴在一旁如此教導,讓他實在無法教。 作為一名官僚,范景文也天然的喜歡安逸。 寧肯性命也不要,也不想折騰,讓自己變得不安逸,所以他本能地希望太子在將來成為皇帝后,也不要再去折騰。 畢竟可以預見的是,如今的大明,在將來太子當皇帝后,肯定已經天下無事! 天下肯定咸平,甚至比宋仁宗時期都要好,畢竟宋仁宗時期還有個西夏和遼在一邊虎視眈眈呢,而將來太子當皇帝后,可以說半點威脅都沒有,與正統初年差不多,只要自己不折騰,絕對能承平多年,迎來大明版的文景之治。 而這無疑足矣! 畢竟黎民不饑不寒,就可稱小康也。 但范景文無法否認張貴的觀點,因為他也不能違心地說,現在比較好的制度將來不會出現弊病,也不能違心的說,天子只要有德就能做到不會再加賦于民。 “范公最好不要在這時自稱才疏學淺而要辭官,吾薦公為殿下講官,首先看重的是公的操守,其次是看重公的理念與吾不同,故才讓公為殿下講官,目的就是為了讓殿下能兼聽不同的聲音,進而便于思考分辨。讀書不辨析怎么能分明呢?” “何況殿下將來一旦為君,聽到不同類的觀點會更多,而那時就需要他自己有個判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有能獨立思考,才是能成為明君的前提。” 張貴似乎看出了范景文所想,也就在這時候先提了一句。 范景文聽后自然不敢再說辭職不干的事,只道:“國舅爺說的是,君心當如鏡,要能明辨是非,殿下身為儲君,如今是當訓練能兼聽各類聲音而有所明斷之能。” 但也因此,范景文意識到這位國舅爺教太子根本就沒打算按照成自古圣人要求的明君模板來教太子,竟然不是先教太子何為君德,何為圣學。 準確地說,就不是教! 而是在引導太子去思考,自己名義上是東宮老師,其實不過是被國舅爺用來作為引導太子主動思考的引子!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