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九 宣講會-《大明金主》
第(1/3)頁
當今天下圖書之府,除了南北兩京之外,就是蘇、杭、徽、建。蘇、杭、徽都是海內大郡,而建陽只是閩北建寧府的一個縣,卻能與其并列,可見其在圖書印刷業上的赫赫威名。
建陽縣里尤以麻沙、崇化兩坊印書聞名。建陽書特點鮮明,正是價廉物不美。他們用的紙張和刻板遠不如其他印刷重鎮,關鍵就是便宜。
徐元佐要辦的是圖書館,不是藏。明朝的藏也算是一張歷史名片,為古籍保存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各家的藏都有各種規矩,或是不許外姓上樓,或是硬將家產與藏分割,以保證繼承者是單純為了這些文明的承載物。
其中收羅的書自然不會是滿大街的時文選集和通俗,大多數都是宋元古籍和歷朝珍本。考慮到宋時古籍在眼下就是論頁稱金,非豪富之家不能立起一座藏。而且藏也不可能對公眾開放,最最寬松的借閱條件也得是“故交”。
圖書館作為公共建設,關鍵就是體量大,方便讓更多的人借書。因此上書籍的質量反倒其次,好差只要能讀就行了。徐元佐不打算將這個圖書館做成個大型閱覽室,要借書卻不需要押金,自然就要身份登記。因此也能掌握潮州乃至廣東一省許多讀書人的人事資料,建立起一個儲備庫。
“樓分三層,用以藏書。再挖一個地下書窖,所有入館圖書,必要抄真一本藏入其中,名為種子書庫。滄海桑田,可保永存。藏外,另起長屋四座。四方圍建,廊檐溝通,處處要便于讀書。”徐元佐在籌備大會上掛上了找畫師畫的效果圖。
這效果圖仿照北宋宮廷畫院的工筆風格,找了當地幾個著名畫師合力創作,終于按時完成了任務。如今畫壇早已不流行這種風格,不過宋朝的藝術成就實在太高。但凡畫師沒有不看不學的,否則還真未必能滿足徐小財神的要求。
按照潮州的行價,這幅畫能折圖書館書庫的一層樓。
下面聚集一堂的都是真正的財主,也是這回真誠要捐錢的林氏門生。這些師兄們看到畫卷時已經心跳得飛快,顯然小師弟不是個辦“小事”的人,光這一樓四屋配五個院子,加上假山廊檐各種花草,兩千兩能不能辦下來?唔,這還沒算地價呢。
萬幸徐元佐已經將這筆銀子包了。免去了許多人的尷尬。他們雖然愿意捐資,但是一口氣就是兩千兩,還是有些膽怯的。這種一擲千金的土豪,絕對是大明王朝非主流的代表,如上海康萇生,華亭徐敬璉。
徐元佐又介紹起借書的規矩,從進門到找書,到在圖書館閱覽。最后借書出門。各個環節都有圖示、說明,就連借書卡的形制都畫了出來。
林克鳴也坐在下面。恨不得徐元佐說一句,他便贊一個。他在聽了徐元佐的設想之后,自己也設計過一個流程,但是與現在徐版的相比,簡直就像是茅廬和樓房的區別。
——簡直無懈可擊!
這么完美的流程,竟然是一個年輕人。只花了一個下午就規劃出來的。林克鳴真心驚嘆,若是人有這樣的頭腦,無論是科場、商場,必然是無往不利的。
徐元佐語速不快,咬字清晰。語法精準,臺下一幫廣東人,本來對官話頗有排斥,結果聽下來卻沒有絲毫障礙。可以說這是他們聽到過的最標準,最容易聽懂的官話了。
徐元佐講完借書流程,道:“接下來便是最重要的事了。書。小弟以為,既然此館是為了方便所有讀書人,其中就涵蓋了剛識字的蒙童,以及學有所成的大師。所以書就該無所不包。咱們可以完全可以不確定書單,有書便買。”
眾人紛紛點頭,表示認同。
“接下來我講講書的分類和檢索。”徐元佐道:“書一上百,要找起來就有些難了。所以重點就是檢索。”
早在永樂時期編纂《大典》的時候,就面臨一個檢索問題。當時《永樂大典》是“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按照時人修建藏的習慣,用的也是這種。
徐元佐考慮到日后書籍數量越來越多,有些書名一樣,但是內容卻完全不一樣,比如丘長春真人的《西游記》和吳老的《西游記》。這種韻字分類就會導致書籍存放混亂,不利于泛讀海選的作者,也不利于學者寫論文找資料——這并不是徐元佐的腦洞大開,他早就有了綜合性大學的規劃,一旦有了大學,論文也就不遠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