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章 兵發薩巴城-《南宋不咳嗽》
第(3/3)頁
說是城鎮,其實并沒有高大的城墻,印第安人的建筑風格更傾向于自然。除了城鎮中心的神廟、祭壇和雕塑之外,大部分居民都很分散的住在中心區的周圍。
他們的房子并不是一間挨著一間,更像后世北美富人的居住形式,房子周圍還有地,上面種著各種植物。這些民居之間用石板路相連,而鋪設這些石板路的全是黑曜石片。這種石頭是火山噴發形成的,在中部高原到處都是。蓋房子用它、做農具工具武器也用它、雕刻巨型雕像用它、鋪路還是它。
印第安人的社會結構,更想是我們的青銅器時代,都是一個個城邦組成的松散聯盟,國家這個詞兒對他們來講很陌生。但是他們沒有青銅器,只會冶煉一些黃金、白銀、銅,鉛和錫只用于祭祀。更沒有牲畜和車輪,可以算作家畜的只有三種動物,無毛的墨西哥狗、無毛的豚鼠、帶毛的火雞。
在這種社會生產力條件下,也成為不了真正的國家。幾百、幾千、幾萬人湊在一起,形成一個城邦就已經是極限了,再廣闊的土地他們也掌控不了,運輸就是個大問題。連牛馬都沒有,總不能全靠人肩挑手提吧。
不過他們已經有了階級概念,城主或者叫酋長、僧侶、武士們相當于貴族,他們的土地無需上貢。而其他人則算作平民,劃分成一種叫做卡爾普伊的社會結構,有點像我們的村落或者合作社。土地歸卡爾普伊里的所有人共有,但是必須向酋長上稅,用來支付統治集團的開支。
在這個社會結構里,寺廟是高等教育機構,同時也是執法機構,僧侶們的權利非常大。學習古老的智慧、朗誦贊美神靈的詩歌、歷法、天文、教義、占星術等等都是貴族子女才有的權利,平民只有成為勇士并在戰斗中發揮出色,才有可能進入貴族武士階層,從而成為貴族。
薩巴并不是托族人的主要城市,按說它應該算是邊疆重鎮。托族大酋長或者說君主在西北方的圖拉城,那里鼎盛的時候有四五萬人居住。不過自打更北面的奇奇梅卡人來了之后,圖拉城里神廟和祭壇被摧毀,大祭司們無法再矗立巨大的石像,托族人也就受不到神的庇護了,實力越來越弱,開始逐漸撤出肥沃的阿納華克谷地,分散到四面八方,薩巴就是其中一個托族人的大城。
(未完待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