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嬴政萬萬沒有想到,昔日他喜歡聽到秦主水德,周主火德,秦滅周,是承接周朝的使命的說辭,如今竟然被儒生這般大肆利用。 “朕為皇帝,孰人敢謗議朕?” 嬴政神情一厲。 淳于越倒也并未露出懼色,只是他認為,一個不重禮的國家,勢必不能長久。 淳于越只是無奈嘆氣嗎,再未說什么。 王綰見之,只道: “此番祭祀泰山,只為正陛下威名。依我之見,這虛禮,還是當少一些。” 這話一出口, 當然,努力恢復周禮,不僅僅是淳于越一個人的想法。 秦國國內,儒法素來相爭。儒家以禮樂制度鞏固宗法制,而宗法制顯然在秦國,也是扎了根的,但是儒生們最近復儒的聲音越來越大。 這似乎和朝中沒了李斯有大關系。 至少,現在,秦國不應該再有什么大動作了,扶蘇只希望,秦皇接下來幾年,他自己能夠安度晚年,不要再折騰什么大事情。 而法家一向倡導實用,追求實際利益。 兩者相比,顯然法家更為實用,而儒家繁文縟節極多,在這一路上就可以看得出。 從某種意義上說,儒家的很多禮儀,正是現代人批判的封建禮教。 至于淳于越,扶蘇想著,這樣一個人,不能眼睜睜看著他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 很快,他們就要到臨淄郡了。 而淳于越的故鄉,就在臨淄郡內。 稷下學宮,需要人主持。 扶蘇走過去。 “君父——臣記得《論語·八佾》中言曰: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與其繁文縟節、奢靡鋪張,還不如簡潔樸實;與其禮儀多變、程式繁雜,還不如肅穆敬重。今君父自關中咸陽親往泰山,于此地封禪,山高路遙,世人皆知,如此,已足以為君父重禮正名。” “再則,君父誠心所致,金石也為開。君父攜天下名士,率我大秦虎將及銳士,匯聚這泰山之巔,遠道而來,且聲勢浩大,想必泰山之神也已曉。” 7017k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