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貫通-《納米崛起》
第(2/3)頁
“成功了!”一直默不作聲的黃新明振臂高呼起來。
“太好了!”
“我們做到了!”
“哈哈……”
不少人喜極而泣,或者激動得語無倫次。
隨著最后10米泥土層被貫通,一眾工程師和工人,也從激動中清醒過來,開始做最后的收尾工作。
頂管繼續跟著盾構機向南緩緩移動,工人花費了三個多小時,將最后管道連接起來。
從安全車中走出來,李豐看著這條巨大的隧道,這是人類有史以來,建造一系列海底隧道中,最大最長且難度最大的海底隧道。
站在隧道底部,李豐仿佛走進巨人國度一般。
“非常震撼!”一旁的黃新明,也是贊嘆不已。
由于采用套管方案,目前他們只完成了外管,而后面還有一條內管,內管不需要考慮挖掘隧道、巖土層崩塌,施工速度非常快,目前已經31公里的長度修建,只剩下最后的6公里。
李豐戴上頭盔,緩解一下胸悶:“外管完成了,內管估計兩個月左右,就可以合攏了。”
“我們要準備下一步工作了。”黃新明一邊說,一邊返回安全車。
外管成功合攏,內管也快合攏,并不代表工作的完成,他們還需要考慮通氣井的建設。
超長海底隧道的通風透氣問題,其實是非常重要的,除非不設置公路通過功能,只允許鐵路通過,將可以不考慮通風透氣的問題。
海底隧道的內部非常密閉,而瓊州海峽海底隧道的平均深度,為海平面以下150~180米,長度又達到了37公里。
一旦大量機動車進入其中,發動機需要燃燒做功,會導致隧道內部的氧氣被大量消耗,而廢氣則迅速增加。
如果僅僅依靠自然通風,根本滿足不了隧道內部的消耗,很快就會出現缺氧的情況。
在隧道內部缺氧,除了電動車可以正常使用,燃料型的發動機都要歇菜,車上的司機和乘客都可能窒息而亡。
總不能每一輛進入隧道的車,都配備一個氧氣瓶吧!
那畫面太美,不敢想象。
要維持隧道內部正常的氣體成份,建造通氣井,成為必不可少的工作。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