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七章 擴大的規模-《納米崛起》
第(3/3)頁
大沙航天城無論是在緯度、天氣條件上,比起其他航天城,相對而言比較好,每年擁有的發射窗口期,在240~260天左右。
這種低緯度的沙漠地區,除了撒哈拉沙漠的沿海,其他地方都很難找了,澳洲在很多方面,確實是得天獨厚。
現在航天局的發射任務基本都排滿了,甚至感覺有些不夠用,這并不是錯覺,而是可以計算出來的結果。
八個航天城中,太原、西昌這個兩個航天城,基礎設施相對落后,規模又比較小。
其他六個航天城,規模目前倒是足夠用了,但發射任務又不是地上開車,存在窗口期。
隨著航天戰略的不斷推進,航天局發現黃修遠之前,說航天運輸力可能會出現不足的情況,竟然真的出現了。
幸好當時黃修遠力挺大沙航天城和南沙航天城,將其設計的規模,定在最大的限度上。
目前大沙航天城一共規劃了12個發射場,投入使用6個,正在建設6個;而南沙航天城那邊,則是8個發射場,投入使用4個,正在建設4個。
正是這種前瞻性,才沒有導致航天發射任務,出現運載火箭等發射場的情況。
特別是海邊的文昌、種子島、南沙,三個航天城對于大型運載火箭的發射至關重要,內陸的幾個航天城,除非是本身有配套工廠,不然只能發射中小型運載火箭。
當然,大沙航天城倒是一個例外。
因為這個航天城有一條獨立的超大型鐵路,這是一條專門建造的鐵路,可以運輸重量5000噸左右的運載火箭。
這是西澳的優勢,地廣人稀、地形平坦,從大沙航天城到海邊,一路都是沙漠平原。
現在航天局的發射任務越來越多,不得不考慮未來的需要,如果按照當前的趨勢,發射場的數量,最好可以提升到120~140個。
這樣才能滿足未來的需要,而航天產業的擴張,也加大了對社會人才的虹吸效應。
目前整個大中華區,服務于航天產業的人員,數量再次刷新記錄,達到了史無前例的752萬人。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