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悲慘的黑人奴隸-《收藏紀元》
第(3/3)頁
常閑幽幽的說了一句,李東飛卻是嚯的站起身來。
常閑這個調調是有點駭人聽聞了。
百年以來,丑國的黑人奴隸制度被批得體無完膚,現在這位爺居然另有說辭?
眾所周知,由于奴隸貿易,無數黑人被販賣到了丑國,成為南方種植園干活的奴隸。
這個時期大致相當于我國最為某些人稱道的康乾盛世。
那么,同時期,這兩個同樣處于社會底層的群體,誰過的幸福呢?
先看壽命。
據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福格爾的資料統計。
1850年,丑國南方黑人奴隸的平均壽命為,男性51.96歲,女性為53.06歲。
同時期中國百姓平均壽命為,男性36.5歲,女性36.2歲。
民以食為天,再看吃食。
當時,丑國黑人奴隸的主要食物,從高到低依次是玉米、豬肉、各種蔬菜、牛羊肉及家禽、小麥及谷物、野味、牛奶及乳制品、土豆、豆類、糖蜜、魚類、咖啡和茶、水果、威士忌。
其中,玉米、豬肉、各種蔬菜、牛羊肉占比最大,為食物總量的四分之三左右。
一個黑人奴隸平均每年要吃掉140多斤各種肉類。
而同時期的滿清盛世,最富裕的江南地區,每人平均消耗的肉類,即使加上江南富產的魚類,也沒有10斤。
不相信的話,可以問問家中老人,或者翻閱《清代江南農民的消費》和《補農書》這兩本書。
即便是江南地主階層,他們人均消耗的肉類,也絕不可能超過100斤。
富庶的江南猶是如此,其他地方更是可想而知。
想吃頓白米飯或者一塊白面饃,要等到過年過節才有一絲可能。
肉?蛋?
那是屁民該吃的么?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