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他們所討論的,就 是張一凡之前就給李善長他們提過,有關驛站費用的事情,換成后世的話,就是出差費用負擔的問題。 古代的時候,出差費用,那都是地方負擔的。招待的官員越多,地方負擔就越重。如果是交通要道的話,每年光是驛站招待的攤派,就是老百姓不小的負擔。 特別是這一次,李善長帶著一大票人,在香山縣待了那么久,產生的費用,張一凡用他剛來時候香山縣的戶籍人數進行分擔,都快趕上田賦了。 張一凡還特別注明了,地方官吏,特別是那些役差辦事的時候,借機撈錢,最終百姓付出的,肯定會更多。 所以,張一凡在奏章中建議,官員的出差費用,都要從源頭進行控制,如此才能不擾亂地方民生。 對于官員的****元璋是非常關注的。張一凡提出這種從源頭上控制的措施,他很欣賞,可是,問題又來了,各衙門哪來的錢? 理論上來說,各衙門都是沒錢的。每個月,各衙門從戶部這邊領俸祿而已。 對此,朱標便試著給出答案道:「或許,就按一凡所說,由出公差的官吏到戶部報銷的方式?可是,一凡也提到了一點,可能官員的俸祿,或者家底不足以事先墊付出公差的費用?更不用說,出公差是個辛苦事,要給什么出差補貼?」 朱元璋聽了,沒好氣地說道:「這小子,還以為每個衙門都有香山縣衙門那么有錢!你看到沒有,他說已經到年底了,根據鏡靜那邊的預估,香山縣衙門今年能有兩百五十萬貫收入!比之前預估的,還要多五十萬貫,真得是富得流油,偏偏百姓還都跟著富裕了!」 這種事情,要換了以前,那是絕對不會相信的。官府要有錢,那錢從哪里來?肯定是從老百姓手中來啊! 哪來的道理,官府從百姓手中搜刮的錢多了,結果百姓的錢不但沒有減少,反而也跟著增加了! 有點想不通! 朱標聽了,便笑著說道:「不少人說天下錢糧有個定數,誰多了那必然誰會少!這種想法,有了香山縣作為例子,怕是行不通了。」 朱元璋聽了,搖搖頭,嚴肅了一點說道:「那倒也未必!」 說完之后,他從御案上拿起幾份奏章,示意輪值太監轉給太子,然后說道:「宋卿回來說了個事,還有地方上也有奏章,綜合來看,香山縣該是把周邊的錢都吸走了。你可以看看,這兩年廣東其他地方的賦稅,除了番禺縣之外,都是減少的。」 這個事情,朱標以前是不知道的。因此,他拿過奏章之后,便立刻翻看了起來。 他在看著,朱元璋還在說著:「廣東其他地方,因為涉及香山縣的事情都要協助,因此,他們的人口都涌向了香山縣,造就了香山縣的繁華,可其他地方的人口減少,影響就有些大了啊!」 「特別是最近的一次風災過后,不少地方有田地的百姓都棄田不要,拖家帶口地擁去了香山縣。這種現象,不是好現象啊!」 最早開始,是那些無田的佃戶之類,還有不少原本是隱戶的,涌向香山縣。因此,這個事情并不突出。可這次百年一遇的風災之后,事情就突出了。受影響的地方官府上奏,多有抱怨。只是基于要協助香山縣的旨意,他們也不敢不放人。 朱元璋指著朱標手中的那些奏章說道:「胡卿就已經提出,香山縣是壓榨了其他地方,才有了如此繁華,此乃特例,不足以說明香山縣就一定是好的。我覺得,這個意見雖然有失偏頗,但是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 朱標一邊聽著,一邊看著。看完之后,他也沉默了一下,最后抬頭看向朱元璋,表情同樣嚴肅地說道:「父皇,兒臣感覺,這些問題怪罪到香山縣這邊,總覺得不對!」 說著,他不 等朱元璋問話,就主動解釋道:「兒臣去過香山縣,能感受到香山縣的欣欣向榮。如果說,香山縣的欣欣向榮是錯的,那兒臣以為,這其中肯定有什么地方不對,不應該是香山縣的問題,而是其他地方出了問題!」 頓了頓,朱標想到了一個例子,便又補充說道:「就好比一個學堂的人,其中某人學習優異,其他人就抱怨,說這個人的學習太好了,以至于顯得他們很笨,學不好?那是要學習優異的這個人不能那么優異?還是說要其他人更為努力?」 說完之后,他就看著朱元璋,等他爹點評。 第(3/3)頁